1966年,董其武申请辞职,毛主席思考再三:我有一个条件
你的位置:开元体育科技 > 新闻动态 > 1966年,董其武申请辞职,毛主席思考再三:我有一个条件
1966年,董其武申请辞职,毛主席思考再三:我有一个条件
发布日期:2025-05-22 10:29    点击次数:101

前言

1966年6月的一天,北京的天气如同往常一样炎热。毛主席处理完工作后,突然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

毛主席接过信件后,扫了一下信封上的署名,原来寄出这封信的人是69军的军长董其武。毛主席的心中十分好奇,既然同样都在北京,董其武将军为什么会选择写信的方式。抱着这样的疑问,毛主席拆开了手中的信封。

董其武将军

毛主席打开信件后,里面的内容令他大吃一惊,原来董其武将军之所以要写信,竟然是要提出辞职申请的。看着眼前的这封信件,毛主席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性情耿直的董其武将军。

一代抗日名将,令敌人闻风丧胆

对于董其武将军,党中央、中央军委曾给予了其高度地评价:

“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

1899年,董其武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县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和大多数的农民一样,他们一家人靠着租种的几亩地勉强生活,尽管他们非常努力,还是无法摆脱被剥削的命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的十分艰难。

民国时期穷苦人家的孩子

幸运的是,他的舅舅是当地的一名知识分子,在舅舅的关注下,他开始读书识字,学习了很多有用的知识。那时候的董其武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他白天要往返几十里路给别人家送煤,晚上便抓紧时间挑灯夜读,但是这种艰辛磨练出了董其武的坚强意志。

到了16岁的时候,在舅舅的关注下,董其武已经读完了《四书》、《诗经》、《史鉴节要》等书籍。可好景不长,由于生活困难,他在舅舅的私塾读完书后,无法继续求学深造。无奈之下,董其武只好回到了家中。

阎锡山

1918年,阎锡山在山西成立了斌业中学。为了上学,董其武收拾好了行装,然后向身边的亲人借了几块银元,一路走到了省城太原。不久,董其武加入了阎锡山的学兵团斌业中学。

经过五年的学习,董其武的军事素养和学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即将毕业的他本可以在学校谋一个好差事,可发生的一切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董其武在训练的过程中,与阎锡山督军府的副官发生了争吵。学校便以开除相威胁,董其武不满学校的处分,一气之下离开了学校。

离开学校之后的董其武决定参军,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来报效祖国。不久,他便看到了附近镇上的镇嵩军在招兵,董其武出自军校,有着很高的军事素养,自然受到了镇嵩军的欢迎。

董其武

董其武加入这支部队后,在战斗的过程中表现优异,很快就受到了上级领导的提拔,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担任了少校营长一职。

可是镇嵩军军纪涣散,附近的老百姓深受其害,董其武觉得这样的军队注定会遭到唾弃。于是,他便离开了这里,寻找新的出路。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董其武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战场上,董其武指挥得当,很快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被提升为了副团长,此时的他可谓是前途无限。

可蒋介石自从掌握国民党最高权力后,开始想尽办法排除异己。由于第四军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经常遭受国民政府的打压。无奈之下,他同14名校级军官离开了第四军,来到了上海讨生活。

不过这段时间,他碰到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位贵人——傅作义将军。

傅作义将军

来到上海后,他听说傅作义将军担任了天津的警备司令。对于傅作义的威名,董其武早有耳闻,于是他决定北上,去投奔傅作义。

来到傅作义的麾下后,董其武从基层开始干起。每一次战斗董其武都冲锋在前,因此多次受到傅作义的提拔。从此,两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931年9月,蓄谋已久的日军对东北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东北三省相继沦陷,三千多万东北人民沦为了亡国奴。随着日军侵略的步伐加快,董其武多次请命希望前往前线抗日。

1936年,董其武参加了绥远抗战,率领部众袭击了红格尔图的日伪军,并将其全部歼灭,立下了无数辉煌的战绩,董其武将军也是名震全国。

绥远抗战中的一幕场景

在这令人振奋的时刻,董其武将军又趁机发动了百灵庙战役。经过这两次大捷后,日伪军在绥远的势力几乎被清除。与此同时,还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进一步振奋了民族自信心。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董其武先后参加了忻口战役、太原战役、包头战役、五原战役等著名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他在职务上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到了抗日战争后期,他已经担任了35军的军长,成为了傅作义最得力的部下。

在抗日战争期间,董其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称赞。

毛主席提出“绥远方式”,董其武欢呼: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可蒋介石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竟然扩军备战,准备进攻解放区。董其武作为抗日名将,自然受到了蒋介石的拉拢。

蒋介石

1947年,董其武被国民政府授予了上将军衔,陷入了内战的漩涡之中。此时的董其武早已明白了蒋介石的真实想法,可是作为一名军人又不能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这让董其武的内心十分苦恼。

因此,作为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的董其武在与解放军的战斗中经常是力不从心。看着战场上的形势,董其武明显地感觉到,胜利的天平一定会倒向共产党一方。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四天后,人民解放军就向天津发起了总攻,仅仅用了29个小时的时间占领了整个天津。

1月21日,傅作义宣告北平和平解放,董其武在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高兴的同时也感到十分疑惑。因为绥远地区是傅作义将军起家的地方,可为什么在签署的协议上却没有提到绥远地区呢。为此,董其武将军特特意前往了北京,来面见傅作义将军。

北平和平解放

在谈话的过程中,傅作义信誓旦旦地说道:“绥远问题我们早已经想好了,等到我去了西柏坡见到毛主席的时候,还会进行下一步的讨论。

这一次的见面,让董其武的心中更加坚定了起义的决心。回到绥远后,董其武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

董其武觉得要想起义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蒋介石会对绥远地区进行干预,而且国民党中上层的一些干部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也不是很了解,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还会引起一些武装冲突。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为了达到顺利起义的目的,董其武先来到了战士们中间去了解情况,安抚好战士们的情绪,宣讲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政策,使他们思想上能够转变过来。同时他还与各级领导干部进行谈话,来交换彼此的意见。

正在工作中的毛主席

不久,毛主席提出了独特的”绥远方式”,即先有意地保留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他们原封不动,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共产党一方。等到形势稳定以后,再按照解放军的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成人民解放军。

董其武看后,十分赞同毛主席提出的解放绥远地区的方式。他激动地说道:“毛主席为我们绥远地区的解放指明了方向,我的心中也就有底了。”

1949年9月19日,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时间,董其武等人在绥远省银行包头分行举行了和平起义签字仪式,正式宣布绥远脱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绥远解放后,全城的老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绥远地区获得解放后,董其武被任命为绥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人民解放军绥远省军区副司令。在他的领导下,绥远各界人士、各族人民轰轰烈烈地投入了地方解放区化、军队解放军化的运动之中。

董其武提出辞职,毛主席:我有一个条件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董其武的内心十分激动,因为他为之奋斗了半生的目标终于实现了。

新中国宣告成立(油画)

1950年4月的一天,董其武来到了北京开会。毛主席得知后,专程在丰泽园接见了前来汇报工作的董其武。

毛主席详细地问道了绥远地区的情况,然后他对着董其武说道:“你现在还不是共产党员吧,老蒋总是害怕共产党员,其实共产党员也是人,有什么可怕的呢?”随后,毛主席又提到了关于绥远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他叮嘱道:“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各个行业都是百废待兴,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的十分艰难。你回去后一定要改造好军队,团结好各个民族的领袖,为社会主义的事业服务。”

董其武

当天,两个人的谈话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回到住地后,董其武的内心非常激动,他回想起毛主席的一番话,更是久久不能入眠。

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董其武都一直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1950年10月,彭德怀司令员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空中实力,对志愿军战士展开了猛烈的轰炸。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董其武主动请缨带领第二十三兵团入朝作战,他带领志愿军战士们先后修建了泰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并负责起了后方的警戒任务。在三个多月的辛苦努力下,泰川、院里、南市三个飞机场提前修建完成。从此朝鲜境内多了三条主跑道,八个停机坪,以及各种附属工程,为志愿军战士提供了有效的后勤保障。

1955年中南海举行的授衔仪式

1955年,党中央决定对战争年代有过突出贡献的将领授予军衔。在中南海举行的授衔仪式上,董其武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在后来的工作中,董其武将军一直在尽心尽责地向所有人宣传党的好政策,并严格要求自己,为身边的人做好表率。

1966年,67岁的董其武觉得自己已经年迈,他想要把位置留给年轻人。于是他专门致信给北京军区,希望可以批准自己“告老还乡”。随后,这封信件转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

毛主席看到这封信后,内心不禁感慨万千。随后,毛主席说道:“准许董其武离职,不过我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等到他离职后将他接到北京来,一切待遇不变,具体的工作仍然由北京军区负责。”

毛主席

离职后,董其武便在北京家中过起了清闲的生活,他每天读书看报,散步打拳。虽然他赋闲在家,可时时刻刻刻在关注着那些绥远地区的老部下。不仅如此,董其武还对那些已经牺牲了的下属子女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1978年,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开始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此时的董其武老当益壮,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董其武一家人

他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建言献策。与此同时,他也在为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尽心尽责,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家中,他热情地接待来访的起义投诚人员,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来反映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得许许多多的人得到平反,增强了他们对党的信任,董其武用他的言传身教维护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到了晚年,他还积极地关心着家乡的发展。1981年,在河津县抢修名胜古迹“九龙庙”的时候,董其武主动拿出了自己这几年的工资进行捐献。之后他又还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在河津县掀起了一阵保护名胜古迹的浪潮。终于在多方努力下,九龙庙得到了保存。

1989年的一天,90岁的董其武永远闭上了眼睛。董其武逝世后,没有留下任何的物质财富,只有几十本日记,这些日记不断地激励着董家的孩子奋勇前进,为国家做贡献。

晚年的董其武将军

董其武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可是他没有迷失方向。他的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和人民做贡献,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上一篇:中建环能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一种混凝沉淀池”
下一篇:*ST海越被终止上市 多次遭立案面临投资者索赔